1、藺相如 生于哪一年不詳,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,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軍事家相傳為河北曲陽人。
2、今山西古縣藺子坪村人。
(資料圖)
3、藺相如,戰國時期趙國上卿,在強秦意圖兼并六國、斗爭逐漸尖銳的時候,不僅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,更難得的是,他有容人之量,以大局為重,“先國家而后私仇”,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。
4、 游走于文明積淀厚重之地的文人,難得輕松。
5、舉手投足,踏足郊野,所見所聞,時時魂牽夢繞,一瞬間,時空輪轉,千年故地,多少古圣先賢浮現眼前。
6、歷史與現實,靈魂與存在,古今交錯,“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”。
7、 睹舊物,思幽情,對比不堪的現在,遙想莫測的未來,令人瘋狂的想法,沉重負擔,漸漸才下眉頭,又上心頭。
8、這恐怕不是文人的多愁善感,而是山水空氣之間,精靈彌漫,歷史太重,故事太多,與現在格格不入,令人窒息之故。
9、 所謂“文明積淀厚重之地”,譬如:山西。
10、聽說大名鼎鼎的藺相如之墓在山西,在古縣之時,既驚訝又坦然。
11、驚訝是因為,古縣距生我養我的故鄉———霍州不到100公里,而且霍山綿延,一脈相承,老鄉中的前輩,竟有如此名流大腕?坦然是因為,山西的名人、名地太多,幾乎每一座山脈、每一片土地都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文化,所謂“厚重山西”是也! 所謂文人,決不是如我一般,略知皮毛、孤陋寡聞之輩,當是浸淫于博大精深文化之中的智者。
12、當然,也不一定是文化程度高、學位高、職稱高的學問家才行。
13、在山西這塊傳統文化的聚集地上,可能一個老農、一個工人、一個小職員,普通人舉手投足、一言一行,或許就是一種文化的深刻領悟,因為文化早已沉淀為民俗,抑或是人情世故。
14、所以,沉重的人很多,窒息的感覺,彌漫著。
15、 所謂窒息,實在是“痛”之所致。
16、何來的“痛”?千古悠悠,滄海桑田,先人之美名也罷,壯舉也罷,放在變幻莫測的現實之中,如電影中的蒙太奇,不停地快速切換,讓人無法接受,不堪時間之重,痛在古今之變,獨愴然而涕下。
17、 廉頗(約公元前310-約公元前237年). 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。
18、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(前298—前266)、趙孝成王(前266—前245)、趙悼襄王(前245—前236年)時期。
19、 趙惠文王初,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,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。
20、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,趙國當其沖要。
21、為掃除障礙,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。
22、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,迫使秦改變策略,實行合縱,于惠文王五十四年(前285年)在中陽(今山西中陽縣西)與趙相會講和。
23、以聯合韓、燕、魏、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,大敗齊軍。
24、其中,廉頗于惠文王十六年(前283年)帶趙軍伐齊,長驅深入齊境,攻取陽晉(今山東鄲城縣西,本為衛國領地,后屬齊),威旗諸侯,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。
25、廉頗班師回朝,拜為上卿(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,相當于后來的宰相),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,正是懾于廉頗的威力。
26、此后,廉頗率軍征戰,守必固,攻必取,幾乎百戰百勝,威震列國。
27、 周赧王三十二年(趙惠文王十六年,前283年),曾得和氏璧,強秦愿以十五城換之,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,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“舍人”。
28、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,身攜“和氏璧”,充當趙使入秦。
29、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歸趙,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。
30、 其后秦伐趙,占領了石城。
31、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,殺了二萬趙軍。
32、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(今河南澠池縣西),趙王非常害怕,不愿前往。
33、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,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。
34、趙王與藺相如同往,廉頗相送,與趙王分別時說:“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,若三十天不還,請立太子為王,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。
35、”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,壯了趙王的行色,同時由于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,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,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,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。
36、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。
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,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