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日報版面截圖
漫山紅遍的百里杜鵑、光怪陸離的織金洞、歷史積淀的屯堡文化……隨意點開樂天抖音賬號上一條視頻,貴州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躍然眼前。
(資料圖)
這位90后旅游博主已經拍攝了170多條抖音短視頻,既有秀美如畫的風景,也有貴州的人文歷史。
樂天是貴州人,本名叫龍延,他用短視頻這種新的表達方式記錄家鄉,并獲得了廣泛關注。他在抖音擁有120萬粉絲,其中很多粉絲留言催更,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下一條視頻,貴州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驚喜。
“好內容自發吸引的流量讓人驚喜!”在樂天看來,貴州的黔山秀水、民族風情、自然人文、歷史風光,美好、浪漫、神秘,不僅是很好的流量密碼,更是他最想拍給大眾所看見的。
在過去的三年里,樂天的視頻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。他最初專注于自然風光,后來開始對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進行深入探索。
從去年12月份開始,樂天決定拍攝中國的非遺技藝,這個計劃想持續3年,拍夠100條。一開始,樂天只是覺得可以去記錄,但在拍攝走訪過程中,樂天越發意識到,這是一項和時間賽跑的事,如果不及時記錄,一門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可能就去世了。
今年,又來拍安順地戲時,樂天就感受到這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。安順地戲的一位傳承人,2020年他拍攝旅行主題的短視頻時曾經采訪過。這次他還想尋訪,但老師傅的徒弟告訴他,去年底,老人就因病去世了,“非遺真的要快點記錄,不記錄真的就沒了?!?/p>
樂天聽了,當時就流淚了。那個老先生一裝上扮相,一戴上面具,整個人鐵骨錚錚,精神抖擻。講述對戲的傳承時,眼里仿佛有光芒,這在當時給了他很大鼓舞。
“傳統的精工細作的技藝,不該被我們遺忘在角落里。那些傳承人為了保護非遺文化的付出與堅守,都值得被我們記住?!睒诽煊X得,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題材,講述非遺,其實是講背后很多傳承人的故事和它面臨的困局。樂天也想盡他所能,讓更多人看見堅守與傳承的價值。
回歸本心
樂天覺得自己是幸運的,在職業生涯中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。他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專業,在貴州廣播電視臺工作,有著豐富的從業經驗。但他一直有個心結,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。于是在做了三年節目主持人后,毅然裸辭北漂。
2016年,25歲的他跳出舒適圈,到北京從零開始。在北京,他得到了飛速的成長。當購物主播,他在臨場的直播中鍛煉了眼觀六路、耳聽八方的反應能力。主持各種節目,也積累了各種能力。最后他又去了幾家互聯公司大廠,做綜藝、做直播、做發布會等等。
雖然收入不錯,樂天還是感覺不到開心。北京太大了,和很多人只是淺淺交集,他覺得很難在這個城市扎下根來。于是,2019年8月19日,他回到家鄉貴州。
他坐在家樓下的森林公園里,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平靜。他開始總結北漂的這幾年,對于他這樣的小城青年,去北京見到了更廣的世界,才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
“以前不知道家鄉好,當時我才意識到家鄉不就是詩和遠方?”一個想法冒了出來,拍攝抖音短視頻,用一種更短更直接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喜歡的內容。家鄉則提供了先天的內容選題優勢,貴州旅游資源豐富,文化多元,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文化,可以持續提供優質的內容輸出。
樂天的父母也有媒體從業經驗,于是一個“小型家族企業”的團隊誕生了。
借助多年的專業積累,啟動并不難,他們的視頻很快在抖音上走紅。樂天清楚記得,他第一個破100萬播放量的短視頻是《饕餮貴陽》,講述了貴陽從早餐到宵夜的各色美食,接著他們的小團隊又陸續制作了《饕餮黔南》《饕餮黔東南》《饕餮六盤水》系列。
此后,他的視頻主題也越來越多樣化。在眾多短視頻中,位于貴州黔東南的岜沙苗寨令他最為觸動,這條視頻雖然是三年前拍攝的,但如今仍舊在置頂位置。
樂天感慨,岜沙人從出生開始,他們的父母就會為生命的誕生種下一棵樹,去世后,寨子里的人會把這棵樹砍下來,做成它的棺木,埋進密林深處,然后在上面種上一棵小樹。沒有墳頭,沒有墓碑,只有這么一棵越長越大永遠長青的樹。什么最酷?敬畏自然最酷,生不帶來一根絲,走不帶走一寸路,循環往復。
記錄傳承
樂天用一種歸來的游子的視角,重新去挖掘發現家鄉的美,再用自己擅長的筆頭功夫寫腳本,向大家解讀展現美麗貴州。也因此,2020年時,他獲得貴州鄉村振興旅游形象大使的稱號。
在每一次旅行中,除了領略山河,走進城鎮,樂天也認識了這么一群人,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同時看到了他們的付出與堅守。
“我覺得很多風景,它如果不加人為的破壞,它會一直在那兒,但是很多人文類的東西,如果你不去記錄、不去講述它就是會消失的?!庇谑撬麤Q定通過短視頻把非遺文化記錄下來。
樂天拍的第一期非遺,是貴州銅仁的葉脈繡技藝。匠人在葉子上穿針引線,繡出栩栩如生的圖案,視頻發出后,反響熱烈。傳承人告訴他,很多游客在看了他的視頻后來到小院,表示想親眼看看、學習和體驗,購買掛件、鑰匙扣、臺燈等用非遺技藝創造的周邊產品。
在抖音,樂天還被平臺認定為助力鄉村發展的“鄉村守護人”成員之一。迄今為止,他已經發布了六個中國非遺技藝視頻。
在視頻拍攝過程中,越深入了解,他越發現非遺技藝傳承的困難。但看到粉絲們的留言,他就感覺到了意義所在,尤其是那些留言的95后00后,“他們真的非常喜歡非遺,傳統文化的復蘇,還有民族自信的建立,是肉眼可見的”。(記者 楊飛躍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)
原文見5月5日中國日報旗艦版、香港版16版,國際版14版 英文鏈接:https://global.chinadaily.com.cn/a/202305/05/WS64542728a310b6054fad1185.html
來源:中國日報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