縣域是農村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發展的基本單元,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陣地??h城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。在省委、省政府日前印發的《關于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實施意見》中,明確要實施“強縣工程行動”。4月27日,省政府新聞辦舉行《實施意見》精神解讀系列新聞發布會第7場,省住建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劉豐雷介紹了湖北實施強縣工程行動有關情況。
(資料圖)
劉豐雷在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文字實錄。
中國日報記者:強縣工程強調,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,推進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。請問,我省準備如何統籌城鄉建設?
劉豐雷:謝謝您的提問。
近年來,我省實施了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突破口,加快補齊縣域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,實施了縣城品質提升、擦亮小城鎮、垃圾無害化處理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四個“三年行動”,通過四個“三年行動”的實施,縣城的集聚以及承載能力明顯提升,全省縣城人口的聚集度達到44.5%,縣城購房者中農村居民占56.6%,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,縣城已經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“紐帶”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。
下一步,我們將順應縣域人口轉移規律,統籌城鄉發展融合,重點抓好“三個一”:
第一,規劃實施“一張圖”。尊重人口轉移規律,堅持規劃實施“一張圖”。統籌城鄉建設,首先任務就是要順應人口向縣城、向城市集中的規律,加強規劃統籌??h域規劃要從行政單元向地理單元轉變,積極順應流域地理走向,打破行政區域界限,以片區為單元統籌謀劃,打破條塊分割、各自為政的規劃編制模式,確保一張藍圖管全域。鄉村規劃要由“自上而下”向“自下而上”轉變,融入共同締造理念,重點繪好“三張圖”,即:總體平面圖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圖、產業發展圖,讓群眾看得懂、易接受、能落地。
第二,設施服務“一體化”。聚焦城鄉融合發展,推進設施服務“一體化”。圍繞縮小城鄉差距,推動資源要素及設施服務向鄉村延伸,重點聚焦“五個一體化”:一是城鄉交通“一體化”,打通斷頭路,開展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;二是城鄉安全供水“一體化”,推動有條件的縣城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;三是城鄉生活垃圾污水治理“一體化”,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,因地制宜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方式做好污水處理;四是城鄉教育醫療資源配置“一體化”,大力推進農村教育、醫療等設施建設;五是城鄉互聯網生活服務“一體化”,加強通訊基礎設施建設,方便農民購物、農產品銷售和政務服務。
第三,城鄉建設“一盤棋”。系統塑造城鄉品質,推進城鄉建設“一盤棋”。城鄉建設要敬畏歷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態,留住鄉風鄉韻鄉愁,推進三個融合。一是推進建設行為與生態系統的融合。與山水林田湖草共同營造,多用自然的方法,少用人工的方法;多用生態的方法,少用工程的方法;多用柔性的方法,少用剛性的方法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二是推進城景融合。把縣域按景區特色建設營運,通過充分串聯、整合資源,統籌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一體推進,提供沉浸式、體驗式的,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的新“富春山居圖”。三是推進歷史文脈與現代人居融合。注重延續歷史文脈,保護傳承縣域歷史文化和風貌,保存傳統街區、傳統村落。以縣域為單元編制本土特色農房標準圖集,建設一批“五好”示范農房和示范小區。
我們將以縣域為單元,每年組織開展鄉村建設評價,形成“既把脈、又開方抓藥”的鄉村建設評價機制,采用“點穴式、針灸式”的手法,從而提高城鄉建設的針對性、實效性。
謝謝!
極目新聞楚天都市報記者:縣城是實施強縣工程的主戰場,請問,湖北對推進縣城高質量發展有什么具體舉措?
劉豐雷:謝謝楚天都市報記者的提問。
縣城是實施強縣工程的主戰場和重要載體,我們將統籌城鄉區域和資源環境,增強縣城集聚力、吸引力和承載能力,完善縣城功能,提升縣城品質。做到“四個好”:
一是確定好定位。堅持“以水定城、以人定地、以地定房”,合理確定縣城中長期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,有序引導人口向縣城集中,適度超前配套完善基礎設施。大城市周邊縣城要發揮區位優勢,積極承接產業轉移,提升市政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配套水平;平原地區縣城要按照“四化同步”要求,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,努力實現城鄉融合;山區縣城要控制開發強度,基礎設施建設以小型化、分散化、生態化方式為主,降低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,與周邊自然生態有機融合。
二是提供好房子。安居才能樂業。根據人口的總量、結構和住房需求,精準供給住房品種和數量,適配租賃住房,解決好青年人和新市民的安居問題。堅持縣城建設疏密有度、錯落有致、合理布局,按照“濱水控寬度、臨山控高度、整體控密度”的原則,打造尺度宜人的空間形態。加強縣城建筑高度管控,鼓勵新建住宅以多層為主并安裝電梯,控制高層建筑建設。大力推廣智能建造、綠色建造,提升科技智慧應用水平,供給高品質的住房產品。改善物業服務,配置生活增值服務產品,為老百姓提供高品質生活。
三是打造好生態。統籌縣城水系統、綠地系統和基礎設施系統建設,統籌生態廊道、景觀視廊、通風廊道和綠道布局,將縣城建設融入藍綠生態本底,保護好縣城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。著力消除縣城黑臭水體,扎實推進垃圾污水治理。持續推進園林縣城建設,大力推進串園連山、增花添彩、立體綠化。以縣城安全韌性、環境整治為切入點,明確可感知、可量化、可評價的城市治理標準,提升縣域治理標準化、精細化、智慧化水平,提升縣城品質,彰顯縣城品位。
四是營造好場景。將“場景”作為“聚人”的重要方法和途徑,筑景成勢、營城聚人、以人興城。聚焦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喜好,營造高品質的生活、工作和休閑場景,滿足年輕人多樣化、多層次需求。推進文化藝術、休閑娛樂、生活服務、自然生態場景營造,激發縣城活力,提升故事感、體驗感和在地感,將“灰色剩余空間”打造成最具活力的“金角銀邊”,以最優美的場景服務美好生活需求,讓縣城對人才、對青年人更具吸引力和吸附力。
謝謝!